本文目录
量子计算机上市时间?
2月8日,首款国产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本源司南”在安徽省合肥市正式发布。该系统由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实现了量子资源系统化管理、量子计算任务并行化执行、量子芯片自动化校准等全新功能,助力量子计算机高效稳定运行,标志着国产量子软件研发能力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相比经典计算机,量子计算机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强大的计算能力,但目前全球范围内可供使用的量子计算机只有50台左右,如果不能做到有效利用,就会出现算力浪费情况。因此,量子计算机也需要操作系统对其进行有效调配和管理,硬软件协同发展才能让量子计算机实现落地应用。
“本源司南”发布的意义
随着量子计算时代的到来,“本源司南”不仅能让量子计算机运行得更加高效,还能培养用户使用国产量子操作系统的习惯,让国人在量子计算时代掌握真正的核心科技。
据悉,下一步,本源量子研发团队将基于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本源量子计算机集群、“本源司南”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本源量子云平台以及丰富的量子软件与应用,打造完善且开放的量子计算服务生态,与量子计算产业链企业共同实现量子计算应用的广泛应用。
首个构建星地量子通信网的国家?
中国人将这个距离扩展了1400多万倍,实现了从地面到太空的多用户通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7日宣布,中国科研团队成功实现了跨越4600公里的星地量子密钥分发,标志着我国已构建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雏形。该成果已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刊发。
世界首科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于2016年8月12日发射?
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04秒,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简称“量子卫星”)发射升空。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
量子卫星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首批科学实验卫星之一,其主要科学目标是借助卫星平台,进行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广域量子密钥网络实验,以期在空间量子通信实用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空间尺度进行量子纠缠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开展空间尺度量子力学完备性检验的实验研究。
量子卫星工程由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简称“空间中心”)抓总负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负责科学目标的提出和科学应用系统的研制;中科院上海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抓总研制卫星系统,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大研制有效载荷分系统;空间中心牵头负责地面支撑系统研制、建设和运行,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等单位参加。
我国自主研发的量子卫星突破了一系列高新技术,包括同时瞄准两个地面站的高精度星地光路对准、星地偏振态保持与基矢校正、星载量子纠缠源等工程级关键技术等,卫星设计寿命为两年。量子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在轨运行,将有助于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实用化整体水平上保持和扩大国际领先地位,实现国家信息安全和信息技术水平跨越式提升,有望推动我国科学家在量子科学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对于推动我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中科院研制的稀薄大气科学实验卫星和西班牙科学实验小卫星。
什么叫量子流?
从各种情况分析来看,电流只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首先,能量子是以实在物质为载体的,其本身并不占有空间,因此可在任何物质中传播,这符合电流的主要特征;
其次,电流的传播速度为光速,但自然界的任何实在物质都不可能被加速到光速,而能量子一般都采用光速传播。所以,可以肯定:电流的实质是能量子流。由此可以判定:经典物理学理论认为“电流是指电荷的定向移动”是一个非常大的错误概念!
2017年什么量子计算机在我国诞生?
2017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制出了由80个超导量子比特(qubit)组成的量子计算机原型系统,这被视为是该领域的“里程碑事件”。
这个量子计算机原型系统通过采用超导量子比特和微波控制技术实现了可控的量子纠缠、叠加和量子门操作等基本量子运算。同时,该系统还具备了量子计算的典型应用——量子随机游走算法的实现能力,用来解决图论和优化问题。
这个量子计算机原型系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的研究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它具备可扩展性,有望在未来应用于量子仿真、量子化学、量子密码以及去噪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